近几年,关于是否该废止“一稿多投”的禁令的讨论不断。
杂志社拒绝一稿多投的理由是,一旦稿件被接受,它的版权通常会转移到期刊或出版社。如果同一稿件被多个期刊接受,将导致版权混乱。
作者建议一稿多投的理由是,一稿多投的禁令源于前数字时代,那个时候审稿人需要纸质版,同时信息沟通不便,容易产生版权问题。但是随着信息的发达,沟通的便利,审稿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审阅稿件。对于版权问题,哪个杂志先定稿,就第一时间在线递交版权;其他杂志也自然会停止审稿和版权诉求。
2023 年 10 月 10 日, Nature 职业专栏(Nature Career Column)发表了葡萄牙学者Dritjon Gruda投稿,文章指出“一稿多投”不仅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学术期刊不应利用这项不合理的政策囤积投稿,“是时候废除‘一稿多投’禁令了。”
“一稿多投”禁令起源于数字化之前的时代,那时候版权维护格外困难,期刊编辑需要筛查实体稿件,而且同行评审人数量也有限。 在那时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科学研究的质量,其中唯一的同行评审作为关键的筛选机制,在当中“把关”才能确保只有经过验证、高质量的研究才能进入学术界。
而如今,Dritjon Gruda认为这条禁令似乎已经过时,有时甚至极不公平:
数字化已经让许多工作实现了自动化。无论审稿人身处何地,都能及时审稿。
担心多次提交会压垮同行评审系统的观点缺乏实证,并且被研究人员的负担所抵消。这对于初级科学家和那些在学术界研究背景代表性不足的人来说尤其不利。对他们来说,这种延迟不只带来沮丧,更是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大难题。
他还继续补充道,这项禁令也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尤其在气候科学、健康医学等领域,及时地知识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Dritjon Gruda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作者和同事向研究领域中一家顶刊提交了一篇论文,研究了大流行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是一篇有时效性的论文,但却被期刊搁置了几个月,最终作者和同事不得不撤回论文另投。
还有一次,作者向一家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但编辑因找不到审稿人,要求作者推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损害同行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最终,论文在大约一年后才发表。作者将论文投稿的过程和找工作对比:“想象一下,一次只能申请一份工作,等待几个月的反馈然后再考虑另一个机会是多么荒谬。这种情况无疑会阻碍职业发展,然而,这在科学出版中仍然存在。”
虽然目前科学出版已经发展到可以容纳开放获取、预印本,甚至已经涉及到X(Twitter)、Threads这样的社交平台。但将一稿同时投多个期刊的禁令仍在继续。
给科研人的建议
在解决单一提交规则所产生的问题之前,Dritjon Gruda给作者们提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尽量减少论文延迟发表带来的影响。
早期沟通
在正式提交论文之前,可以先与期刊编辑建立初步联系,了解他们对该论文是否感兴趣。有些编辑会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并可能会快速处理他们认为有前景的论文。
期刊分级
准备一个经过深入探讨的目标期刊列表,从高影响力到低影响力进行分级。如果首选期刊被拒绝,可以迅速转到列表上的下一个期刊,避免在期刊选择上浪费时间。
持续跟进
提交后,定期与期刊沟通。如果一家期刊声明了大多数审稿会在90天内完成,那么在那之后不久就可以催促他们。
Dritjon Gruda认为这种策略是最有用的。关键是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要保持尊重,不要唠叨。
职业关系
利用职业关系了解哪些期刊会更快审稿或能够高效沟通,即使这些期刊并不是顶级期刊。这也是为什么要参加会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印本存档
使用与你所在领域相关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传手稿,作为这项工作的公开记录。允许论文在被同行评审期间,也能被其他人查看、引用。
使用社交媒体
在ResearchGate或LinkedIn等平台分享预印本,这样可以早早吸引人们关注你的这项工作,也能收集一些非正式反馈。
并行项目
当一篇论文在投稿流程中受阻,可同时进行其他项目。
推动变化
参与或发起对现行规则的讨论。利用学术博客、网络研讨会或专业会议来讨论单一投稿规则导致的低效和不公平。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196-y